“每个月总有那么30几天不想上班。”
“没有一技之长的人才会出卖时间换取金钱。”
“上班就是在浪费时间与青春。”
诸如此类的言论频繁出现在社交网络与生活中,大厂高薪的光环消退,考公看似成为上上之选,但顺利上岸又发现体制内变相加班、无偿干活,这些使得当代年轻人对“上班”已经感到厌倦。
根据国内一家求职网站发布的《2017离职与调薪调研报告》显示:近三年来,应届毕业生的离职率呈上升趋势,2016年达到26.5%,2017年达到36.5%。
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想上班?在《锵锵三人行》的百度贴吧里,某位网友对“上班”和“工作”做出了定义:
上班 = 带有一种勉强的、不情愿的、被动的、单纯为了不被带上耻辱的“无业者”帽子的那些家境一般的、又没有什么特殊才能的青年人、中年人所做的事情。
工作 = 带有一种积极的、并不单纯为了不被别人歧视为无业者的、有奋斗目标并能结合自身能力的、想要在工作中实现自身价值并能乐在其中的人做的事情。
因此,不要把“上班”和“工作”的概念混淆起来。那些整天嚷嚷着不想上班的人,可能只是不想上班。
刚刚离开学校的应届毕业因为新鲜好奇、对上班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和体会,对上班的积极性非常高。
但他们工作越久越发现:上班的本质其实还是为了赚钱谋生。那些义无反顾离开家乡去大城市工作的青年来说,衣食住行的生存压力与日益膨胀的物质欲望都让他们一边抱怨着“不想上班”,一边继续埋头干活。
所以上班赚钱,成了这个社会约定俗成的一件事情。它背后所折射的含义是:你要生存,就得上班。
所以“不想上班”对当代青年来说,其实是一种十分沮丧而又无能为力的话。
那些不想“上班”的青年精英,不上班都在在靠什么谋生?
石莉,英国雷丁大学亨利商学院ICMA金融硕士,PE行业高管,36岁辞职;
田靖,美国独资企业大中华区部门运营主管,40岁辞职;
李翔,职业经理人、创业投资商,43岁辞职;
......
这些世人眼里的“学霸”、“精英”、“青年才俊”,递出辞职信后,都决定选择平安人寿去“卖保险”。
没有内卷,更没有996,工作节奏由你定,付出和收入成正比,收入让人羡慕,时间可自由支配,越来越多各行业的优质人才转身成为保险代理人,不想上班的你,难道不想来重新定义“上班”吗?
加入平安人寿,你可以获得全方位的培训,通过学习成长为“保险的专家、财富的顾问、生活的助手”,在行业的大舞台上尽情展现个人风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