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名博士后心声:“别在一棵树上吊死”

辑录:阿德民     2022-01-29   

此前,《自然》杂志对全球93个国家7670名博士后进行了调查,他们普遍反应:工作不稳定、薪酬微薄、通往终身教职的道路充满未知。成为博士后,就要一辈子投身于学术研究么?

 

毕业生的增多,加之受疫情影响,找工作的难度也比往年有所增高。“继续学习”成了不少应届生们逃避进入社会的方式,不少人在找不到心仪工作的前提下,“一抓一大把”的本科生们选择继续向上“进阶”。

 

 

而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再到博士生,学历越高工作时就会越顺心嘛?并不尽然,就连在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从事学科研究工作的博士们,也有着诉不尽的苦,博士后的头衔也并没有让他们感到轻松。

 

美国曾有一项调查,经过采访80多所大学近1000名博士后,很多受访者给出的建议是:年轻科学家应该对自己的职业选择保持开放性,“别在一棵树上吊死”。相当多的博士后甚至直截了当地建议,“不要从事学术研究”。

 

这与去年《自然》杂志对全球93个国家7670名博士后的调查结果有许多类似之处,在该项调查中,只有不到一半的受访者建议年轻的后辈从事学术研究,超过一半的人(56%)对自己的职业前景持负面态度。

 

“工作不稳定、薪酬微薄、通往终身教职的道路充满未知”……这些无不让博士后对目前的处境很失望。一些人坦言“为学术研究所付出的精力与收益是完全失衡的”。

 

《中国科学报》采访了多位教授,他们表示博士后并非“学历”教育,而是一种职业“岗位”。 对此,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也表示,博士后是一份带有“很强实习就业意味”的临时性工作,高校需要明确告诉博士后这一岗位的性质,以消除他们对这一岗位待遇产生的不切实际的想法。

 

我国从1985年开始实行博士后制度,设立博士后流动站,当年仅有1人进站。到了2019年,博士后进站人数达到25514人。据统计,经过35年的发展,截至2020年,我国已设立7000多个博士后站(331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3850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),全国累计招收博士后25万多人,期满出站博士后近15万人。

 

博士毕业找不着工作,通过做一站博士后来缓冲,发表论文、积累人脉、增加资历后继续找;而高校通过招聘博士后作为临时雇员来撰写论文,提高影响力,这种方式可以让供需双方实现“共赢”。

 

 

 

而与之相应的,就是这一份“缓冲”并不能给博士们带来一份可观的收入。学术的道路,需要“真爱”,真正的科学家几乎不在意金钱、条件等因素,他们好奇的只有眼前的世界,或许只有那些深耕于学术领域,期望能够在学术研究领域有所建树的学者,才能够在学术研究领域一头“扎”到底,他们很可能不会出名,或变得富有,但他们的付出,却实实在在地帮助到了一些人。

 

对于广大博士,都尚且如此艰难,何况那些平平无奇的我们。曾有人问过我:“让你选择一份工作的原因是什么?”起初我还会将心中“宏大”的志向向他大大表达一番,幻想成为一个在工作领域有所建树,能够凭借一己之力救赎一些人的生活。而历经生活的鸡零狗碎后,现今再被问到同样的问题,却也只是想说:“食以果腹,亲可常伴膝前,足矣。”

 

有一份职业,你可以相对自由的安排自己的工作时间,可以兼顾事业和家庭;另一方面,这个平台上可以公平博弈,多劳多得,回报配得上努力。除此以外,还具备完善的收入体系,有竞争力的津贴,以及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。

 

它的入职门槛不高,即使是在平凡岗位的普通人,也能通过这个机会为自己赢得更多可能。与此同时,中国平安人寿拥有非常专业的知识体系和强大的业务模式,加入团队,可以获得包含丰富的金融知识、保险知识、产品知识以及销售技能的培训。

 

到达彼岸的方式不止一种,多多尝试或许能为你的人生带来更多可能,实现你的人生价值。

 

 


随机标签

延伸阅读
更多 »

‣  养老认知 | 养老金替代率越来越低,仅靠社保养老,够花吗?

 21-10-11     106981

‣  外企早就不再“高大上”了,跟对老板才是正道

 22-02-14     23222

‣  千名博士后心声:“别在一棵树上吊死”

 22-01-29     23783

‣  一家四口脱光上街,惨不堪言…知道真相的人眼泪掉下来!

 22-02-18     54544

‣  985毕业也被裁!高学历年轻人该如何无所畏惧逆袭?

 23-01-29     72680

 

帮助您 →

在选择保险的路上

少走弯路

↓ 投保前

梳理家庭财务风险

科学量化保额

投保后 ↑

续期提醒  权益升级

快速理赔  保单整理

← 投保中

合理配置家人保险

逐步完善保障

招募优才
 25-45岁,大专及以上 »